欠款逾期都是怎么挺过来的,总是存不下钱,该怎么办呢

kk大神 2023-10-02 06:05:02

欠(qian)款(kuan)逾(yu)期(qi)都(dou)是(shi)怎(zen)么(me)挺(ting)过(guo)来(lai)的(de),总(zong)是(shi)存(cun)不(bu)下(xia)钱(qian),该(gai)怎(zen)么(me)办(ban)呢(ne)

欠款逾期都是怎么挺过来的,总是存不下钱,该怎么办呢 配图01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王智远(ID:Z201440),作者:王智远同学,原文标题:《把握理想的金钱脚本》,题图来自:视觉中国

几年前,我把名下所有信用卡都注销了。你可能说“有钱呗,不需要了”,其实不然。我发现,有个陷阱叫做“花钱的循环”。

什么意思呢?

不论存款还是信用产品,经过外部各种消费刺激,当手上有一笔灵活用金时就想去花,这是花钱的第一步,像打开盲盒一样,发现了快乐。

紧接着,我意识到一些头疼的事情:不管有多少钱,总会被花光,如果用信用卡,次月还要还,欲望总会超过金钱,花的地方开始变多。

即便想克制,有时也无法克制,因为消费观念已经发生改变,大脑会出现一种无节制的消费状态,小消费可能根本意识不到,却在月底产生一大笔费用。

最后,回想起第一次消费的快乐,那种新鲜和兴奋的感觉反而再次强化买买买的动力,这就陷入一种花了再挣、挣了再花的状态里,结果总存不到钱,还可能产生负债。

后来我发现,这种循环模式并非简单地控制消费就能解决,问题根源在于,对金钱脚本的理解不够深入。

什么是金钱脚本(Money Scripts)?

此概念来源于金融心理学的研究,被定义为关于金钱无意识的信念,或预设信念,存在于人的潜意识,指导着你对金钱的看法,以及所做出的财务行为;如同游戏脚本指导着游戏进程一样,使你按照游戏规则和剧情走。

临床心理学家布拉德·克朗茨(BradKlontz)博士找了一堆人,问他们关于钱的看法,有人提出,“钱能解决所有问题、我应该多存钱少花钱、金钱能给生活带来意义、我不值得拥有这么多钱”。

看到这则调研后我才发现,金钱脚本原来有四种类型:

金钱回避(Money Avoidance)、金钱崇拜(Money Worship)、金钱警觉(Money Vigilance)、金钱身份(Money Status)。

分别是什么意思呢?

所谓回避,你觉得钱是件麻烦事儿,会把它和贪婪、欲望挂上钩,你可能会想,钱容易让人变坏,钱是罪恶源头,我不能接受别人的钱财等。

这样想法,通常道德感比较强,折射在不愿意正视财务状况、不敢合理规划消费上,甚至过节对别人礼尚往来的心意表达(物品),都呈现拒绝状态。

崇拜恰巧相反,就是觉得钱能解决所有问题,有了钱就有了一切。他们可能会想,只要我有更多的钱,生活就会好起来、所有问题都能解决。‍

这种想法并不能带来富裕,反而导致欠下一屁股债,毕竟人总在追求满足感,会为了追求更多的钱,做出冒险的决定。甚至也会过于在意钱,觉得永远都过不上想要的生活,感觉生活就像在自己手中滑走一样。

我观察发现,此类人群一般人前大度,人后紧张。

例如,在朋友聚会上他们常常会请大家吃饭,买单时从不犹豫,还会购买昂贵的礼物给朋友,他们的行为让人觉得他们非常有钱。

然而,他们人后的生活其实充满了压力。因为此类生活方式,常常陷入财务困境,每个月都在为还款而疲于奔命。他们可能会用信用卡支付一切费用,每个月只偿还最低额度,然后继续用卡刷出新的欠款。

警觉的人,对钱特别小心翼翼,不喜欢用信用卡买东西,喜欢存钱和留备用金。

他们心里一般建立着一种这样的信念:买不起现金的东西,就不应该买;钱应该存起来,而不是乱花;不能告诉别人自己赚了多少钱;问别人有多少钱或赚多少钱是不礼貌的。

以前工作时有个伙伴,典型精打细算男,上班带饭,聊到关于每个月开销,大家都毫无概念,他作为男生能把几块钱算得淋漓尽致,不过,这常导致他不合群。

记得有一次,大家喊着一起去买咖啡,他却突然来一句,“那种咖啡我可以在家泡”,让大家不知如何接下去,久而久之,我发现同事之间的关系,也发生明显淡化。

金钱身份,喜欢把自我价值和拥有多少钱混为一谈。

这种观念即,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挣更多的钱。他们时常告诉自己,钱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意义;我值多少钱,我就干多少活儿;假设给不了我等价的金额,某件事我就不会付出。

于我个人而言,四种当中更偏向“崇拜和身份”结合体,公开场合偶尔会大度,一旦聊到事业相关话题,很喜欢把价值画等号,导致失去很多机会。

你可以对比下自己是哪种类型?

之所以形成不同脚本,主要有两方面因素:

一方面,父母的金钱观。

从小对金钱的观念,主要来自父母教导和儿时经历。

我从小到大花钱都挺大方。小的时候,每周零花钱基本上都比同班同学多一些,初中以后也是,除了用来支付生活主要开支,还有一部分用来买饮料、零食等小东西,一直到大学似乎都没有为了“钱”在生活上发愁过。

然而,我有一个同学就不是这样的,他从小家里环境不好,父母离过婚,一直很节俭,零花钱明显少于大多数人。

他从不乱花钱,他的家教和物质方式,可能让他明白金钱不是随便可以挥霍的,每一分钱都应该被合理使用,现在也非常节俭。

这方面也有研究表明,童年时期家庭经历,如家庭破裂带来的压力、童年时期获得家庭资源过少,会增加成年后的物质主义倾向和强迫性购买行为(Duh, 2016)。

换言之,有时我们不仅会复制父母对金钱的态度,还会因宠爱、苛刻改变自身对金钱的看法,这些无意识的想法会伴随着你乃至成人、婚姻、子女教育,限制着财务的积累。

另一方面,自我效用感。

所谓效用(Utility),是情感上的满足程度,注意,是情感,所以效用是高度主观性的指标,会随着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不断变化。

拿奢侈品来说,有些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个包,这是身份象征。但是我呢,就不太看重这个,我不觉得我需要一个奢侈品来证明我是谁。

不过,你要是让我买个音质特别好的耳机,我就愿意掏钱,因为我觉得,这个对我来说有价值。但如果把这个耳机给别人听,别人可能就听不出有什么特别的,觉得买这么贵的没什么必要。

就像吃自助餐,我觉得挺好,一次付清钱能吃很多东西,特别适合我这种不擅长点菜的人;但是,总有人去吃自助餐的时候就想着要把店家吃倒,觉得只有把自己付的钱吃回来,这个自助餐才值。

他们会算各种食材的价格,想着怎么吃才能吃回本,但其实自助餐的价格早就被店家算好了,你想吃回本,可能就得吃一些热量高的东西,这样你可能会吃得肚子痛。

所以,即便能从科学原理层面去理解对方,也不见得就能达到同样的效用评价,更不见得做出同样的消费行为。

这些表面反馈是评价体系的变化,实际上一个人可能会因外部带来的满足感,导致效用不断变化。

一个简单的例子:

很多大学生没钱,却想要买几万块的iPhone,想法设法通过网贷满足自我欲望,欲望一次次被满足,她就可能步入消费深渊,即便以前很节俭,但因“想要”程度不断加强,个人行为就会改变。

同样,一些人受外部营销环境影响,被注入要活得漂亮,我买我喜欢、再累也要过品质生活等观念,导致租房要大house,穿衣要名牌,吃饭要高级餐厅……

这些生活方式,让人陷入“为了物质而生活”的循环中,花费大量时间、精力去赚钱,购买物品,为了满足由外部环境塑造的期待而努力,改变了金钱脚本。

鉴于此,理解并审视对物质的需求,以及这些需求对生活的影响,显得格外重要。你存不下钱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了解健康的金钱脚本前,这两个故事对我影响深远:

其一:

我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出生,从小就被要求节俭,省钱。从技校毕业后开始工作,这么多年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。对我来说,钱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觉就是自卑。

我从未恋爱过,也许因为我怕自己贫穷的状况影响恋情。

我有时会有报复性消费,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,只要有一点钱,我就会买,但买完后发现都是一些不需要的东西,就会后悔。我曾因为贪便宜买的东西质量不好,然后花更多的钱去补救。

其二:

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总对那些有钱的亲戚感到不舒服,我觉得他们似乎总是喜欢展示自己的财富。

我从小就听过很多关于钱的故事,像是“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”的故事,在故事里,弟弟因为他的不贪婪,过上了幸福的生活,哥哥却因为贪婪和贪心而赔上了生命。

这样的故事,让我从小就树立了“钱不是好东西”的观念,这个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钱的态度和行为。

我曾经认为,只有那些追求理想的人才是真正的人,那些与金钱打交道的人就是世俗的人,这种对金钱的抵触心理,让我无法客观地看待那些财富丰厚的人。

通过这两个故事,我想表达的是,想要认知到健康的金钱脚本非常难。

首先,你需要有幸运和机会接触到关于金钱管理和规划的知识,并且要有决心去实践这些知识。换句话说,你需要积极地去寻求和接受金钱教育。

其次,你需要有过财务爆发点的(financial flashpoints)经历。

这些经历可能是一些关于金钱的重大事件,它们对你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可能是让你意识到金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,也可能是让你经历过金钱带来的自信。

这种自信并不是盲目的或过度的自我满足,而是你对金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。

一方面,你开始意识到金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它可以帮助你实现一些目标。比如提供安全感,实现自我价值,享受生活。但同时,你也明白生活的意义,远远超过金钱本身。

另一方面,对财务责任有了新的认识。开始明白储蓄、投资和规划退休的重要性。意识到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,要确保自己的支出不超过收入,要有应急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。

简单来说,健康的金钱脚本排在第一位的是“对金钱的健康态度和心态”,其次是对金钱的正视和尊重、对金钱的合理使用和规划,对金钱的明智投资和储蓄。

因此,如何把握理想的金钱脚本?你可能会想,不买了、节俭、寻找平替不就好了。不是的,具体执行层面我有三条践行原则:

1. 明确的财务计划

计划,这还用说,谁都知道,就是做不来。我有一个水桶规划理论方式,即把钱分为2:2:1。

三个核心部分代表,日常生活消费、长期贷款还款储备和未来资产储备,各占据个人总收入的一定比例,并且我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。

日常生活消费五分之二,主要分为必要支出和品质支出。

必要支出是生活基本开支,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医疗保险等必需的花销;品质支出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开支,如旅游、健身、教育等。

说实在,我几个月还不买一次衣服,买衣服直接优衣库,简单不失体面,不过我对身材有要求,健身少不了,教育我舍得投资,偶尔会报各种提升课程。

对于贷款还款储备五分之二,这部分是预先计划好,可能未来需要的贷款;对于剩下的五分之一,主要用来储备,包括投资收益等等,你可以拿来参考。

2. 追求负债现金平衡

没错,你可以说我胆小。我自认为是普通人,所以很少做加大杠杆的事儿。什么是大杠杆?增加负债,借更多钱进行投资。

比如:如果从银行借款,年利率为5%,然后将这笔钱投入到预期年收益率为10%的项目中,那么,实际上是在利用这个差距来赚钱。

你一个月1万块钱,家里买个几百万的房子,自己随时丢掉工作,没啥学历以后可能很难拿更高薪资,这也是大杠杆。

不管现金还是资产与负债之间平衡,强调的是足够的收入、资产覆盖支出和负债,既能维持生活保障,也能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高层次消费和应对突发事件。

我倒不是怕担风险,只是始终持一种保守、稳健态度。

3. 不用金钱衡量价值

储蓄对我们有很多好处,不仅能帮我们累积财富,还能帮我们感到更加幸福和满意,同时也能减少我们的压力(Helm et al., 2019)。

这是因为当我们知道我们有一笔钱在后头,我们就会觉得更有安全感。而且这些好处并不取决于我们存多少钱,即使只存一点点,也同样有这些好处。

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的钱不够,不值得存,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。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决定我们是否存钱的不是有多少钱,而是想不想存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真的想存钱,就会找到方法来存,不论你有多少钱。

不过,存钱不同等于自我价值实现。要警惕那些消费主义制造的陷阱,到底是让你花钱实现理想自我,还是出于自我关怀。

就像平时渴了,我一般会选择矿泉水。

最近不知道怎么爱上喝饮料,一天好几瓶。现在反思下来,似乎也没有给我带来多大快乐,反而只是强化消费带来的短暂感觉而已,所以,冷静下来后觉得,没必要的东西,真没必要。

理解这些,你才能处理好“自我与钱”的关系,它应该是不为金钱持续奔跑也能产生愉悦、令人不焦虑的。

总体而言:

掌控金钱,才能内外创造。

它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可能性,但它不应该是实现目标、寻找人生意义的主导因素;或许,管理好它,能让生活更加有条理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王智远(ID:Z201440),作者:王智远同学

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立场。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@huxiu.com

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,都在 虎嗅APP

用卡经验网声明:资讯来源于网络,属作者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投诉
为您推荐
光大银行信用卡查询欠款,征信账户状态什么意思 2024-03-22 23:40:02 光大银行信用卡查询欠款,征信账户状态什么意思 交通银行信用卡年费逾期,信用卡欠款及拖欠年费或影响个人征信吗 2024-03-22 10:20:01 交通银行信用卡年费逾期,信用卡欠款及拖欠年费或影响个人征信吗 中信银行信用卡查询欠款,中信信用卡逾期解决过程图片 2024-03-21 09:20:01 中信银行信用卡查询欠款,中信信用卡逾期解决过程图片 中行信用卡查询欠款余额,以少还多信用卡 2024-03-18 19:30:02 中行信用卡查询欠款余额,以少还多信用卡 成都信用卡欠款逾期法务咨询,有个叫信用卡中心的催收 2024-03-18 06:30:01 成都信用卡欠款逾期法务咨询,有个叫信用卡中心的催收 信用卡欠款处理公司,为什么信用卡欠款后都是催收公司在处理呢 2024-03-18 00:50:01 信用卡欠款处理公司,为什么信用卡欠款后都是催收公司在处理呢 信用卡欠款炒股,用信用卡套现炒股票合法吗 2024-03-16 09:30:02 信用卡欠款炒股,用信用卡套现炒股票合法吗 建行信用卡欠款余额查询,没有办建设银行信用卡却收到信息 2024-03-14 05:20:03 建行信用卡欠款余额查询,没有办建设银行信用卡却收到信息
ka.tjxxjx.com
Copyright © 2023-2024.  用卡经验网 湘ICP备2021002937号-6
权利通知